|
“长三角”争锋中国地产 |
卢铿说,“我们看长三角房地产的发展局势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首先要从其经济特色和优势去看待房地产发展的潜能。”长三角区域的GDP总量在去年上半年已经接近全国的1/5,,随着基础设施的投资,长三角地区的汽车拥有量将会居于全国首位。车、房一体,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带动住宅的郊区化,促进住宅消费的活跃。 |
[全文] |
长三角强龙盘点 |
长三角,如同一块有着巨大引力的磁石,吸引来了国内地产大鳄同台竞技。尽管国内地产市场兴旺,企业间的竞争远未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但以长三角为主要竞技场的列强争霸赛已然开场,众企业个个雄心万丈。且看本报记者为大家描绘的长三角列强脸谱,虽不够全面,但多数企业的神韵已跃然纸面。
|
|
长三角房地产是否过热?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顾云昌认为,过热分为两种,其一是盲目的过热,另一种是泡沫性的过热。盲目性的过热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投资规模膨胀;泡沫性的过热表现为供不应求,房价上涨,虽然表面上市场繁荣,但是隐藏着很大的风险。“泡沫性的过热已在浙江一些城市以及上海开始有苗头出现。”他强调说,“我这样说并不是认定了长三角都出现了泡沫性过热,但是,在市场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一定要提防泡沫性过热的出现。”
|
[全文] |
|
专题制作:网易广东房产 秦燕兰 熊辉
|
|
[网易视点] |
 |
 |
开发商竞逐的城市也在变化着。自2002年始,以粤系军团为主的地产强龙纷纷进京赶考,争名逐利;2003年,列强们在北京刚开始收成,上海楼市的一路走高又让他们趋之若鹜,随后土地政策的调整让他们再度发现了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蕴涵的巨大商机;2004年,无数资金和镜头一同汇聚到了长三角。 |
背景:
“中国住交会”移师上海 |
中国住交会主流媒体宣传联盟年会筹备会2月28日在南京举行,包括本报在内的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近40个城市的房地产主流媒体特派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筹备会做出了一项重要决议:2004年度的住交会移师上海,并正式更名为“中国(上海)国际房地产与建筑科技展览会”。 |
[全文] |
|
长三角
金三角 |
如果说,北京在2003年是因为占据“政策策源地”之地利及市场需求旺盛之天时而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那么,2004年全国楼市看“长三角”纯粹因为这个区域的含金量。从上海到杭州,从杭州到南京到苏州,不断走高的房价,居民们越来越澎湃的投资置业激情,当地地产商和先期进入企业越来越鼓的钱袋,逐渐对更多的地产商形成强烈的诱惑。于是,长三角有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掘金队伍,他们今年将在这里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掘金行动。同时,这个队伍中最前列的企业又是国内目前最有实力、最有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企业。在长三角这个超级大平台上,势必会不断上演龙蛇争霸。 |
|
|
 |
就经济总量而言,长三角区域优势无可比拟,无论珠三角还是环渤海经济圈都无法望其项背。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2.2%的土地和10.4%的人口,创造了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28.5%的进出口额。上海市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国榜首,苏州、杭州、无锡也均名列前10名。从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来看,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有10个位于长江三角洲;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该地区占50%,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活力十足;截至2002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400多家进入长三角,其中上海有184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此外,长三角还是全国人口汇集能力最强的区域。从经济发展上看没有理由不看好长三角。
[全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