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家居讯 谢天,既是一位设计师也是一名教师,身兼浙江亚厦设计研究院院长与中国美院学院副教授等数职。针对中国设计的未来走向会趋向何方,设计团队如何管理,设计人才如何培养,中国高校教育的缺失等问题,我们在中国建筑装饰设计高峰论坛的现场采访了他。以下是采访文字实录:
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 谢天
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大师的心,没有大师的手
谢天:设计教育要培养的是工匠,而不是大师,大师不是靠培养教育出来的。而中国设计教育好像一直热衷于培养大师,结果造就了大量的具有大师心态却没有工匠技艺的“大师”。设计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其次才是精英教育。
网易家居:这次金螳螂他们开会的时候谈到了金螳螂的人才计划,实际上就是三个方面,一个是校企合作,还有一个是走出去,引进来,他们会把企业的培训和人才的引进、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你觉得它的这种模式怎么样?
谢天:校企合作很多年前就有很多企业都在做,对教学也是有帮助的,更多的实践对学生的成长会更快我认为这个是非常好的。
但是缺点也是存在的,就是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空间却导致这些人才的流失,反而为其他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但这也是必然的,我认为总是有收获的,至于收获多少,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寻找方法,寻找制约,寻找游戏规则,校企之间还是有很多约定,尽管学生有自主的选择,但是肯定也是有一些约定,如果企业足够优秀,我相信学生自己也会来,反过来作为企业来说,如何在这二十个学生里面选择最好的,但有时候最好的又有自己的选择,这个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一样,慢慢的磨合。
走出去、请回来,我认为请回来还是要做的,一个是中国的学生在国外留学的,当他回来以后要把他融入到你的团队里,还有一种境外好的设计师,甚至小团队或者大团队,你把他吸纳进来,他能在你这个团队里起到一个他专长的作用。走出去其实现在中国很多设计师都走出去了,去学习、观光、更多的深入到生活,看看很多其他设计公司、设计事务所的所作所为,对中国设计师的审美都是会有提高的。但是这种发展我感觉会到瓶颈的,这个瓶颈还是跟中国的教育有关系。
教育也包括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现在五十岁左右的设计师,真正科班出身的少数,很多原来是学油画的、学版画的,学雕刻的,甚至是做木匠的,甚至是修摩托车的,真正学建筑的、环艺的,尤其四十五岁以上的,在现在的从业人员里面是少数,可见是一种经验让我们成长的,但是一定科班的才行吗,那也未必。
所以我认为关键的还是大环境,中国的大环境是什么?中国大学的教育,从小学就明确地告诉小孩子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让小孩子失去选择,这就是教育模式,跟西方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可想中国的高校、艺术院校都是培养大师的,所以培养出来有大师的心,没有大师的手,一些技术其实是需要动手动脑才能想出来,实现出来的,所以才导致了现在的现状。
未来地域性的多元文化是设计主线
网易家居:设计院也好、设计师也好,同质化太严重了,不过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看到特制设计现在越来越多。从媒体的角度讲,我们非常希望中国有更多特制的事情,我们不希望每个城市都变得一样,这方面我想听一下您的意见,你们院对这一块是怎样的一个看法和理解?
谢天:近两年已经有很明显的启示,未来的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首先地域的传统的元素,在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下,怎么样为人们、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这是一个主线。在这个同时,现在我们所说的古典等等风格,它在未来肯定是更多元,但是在这个多元的前提下要有主线,这个主线应该是带有地域传统的,因为这是一个归属感的问题,也就是回到本源。
反过来说,这个根本对设计师的要求,随着大众审美的不断提高,对这种要求会越来越高,很多设计并不能被人们理解,因为大家没有成长在那个土壤里,有很多东西你未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研究明白,但是作为本国本土传统与自我的东西,你回头看是很容易看得清楚的,所以未来我认为是这个为主线,多元并存的状态。
第二就是各种特色、特制,各种特色的东西我认为是从个人事务所来说,我们这种大型的装饰企业的设计院,未必是他们主导发展的方向,装饰公司是不会走这个方向的,因为这些多元化的东西,它是非常难控制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全球七十亿人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一些考核的方式是无法因人而异的,所以装饰性大型企业的设计院,肯定要找到一个折中的发展方式。
当然,有一种情况我们叫作边缘创新,这是在大企业中已经出现的。比如HBA,包括梁志天被收购了,他们都是在保证稳定设计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式的创新设计,可能碰到一个合适的业主,感觉对这个创新性的概念很有兴趣,就可以用到这个案例里去。大象与蚂蚁共舞,是这是时代的趋势。
小众设计也可能引领大众设计
网易家居:其实我觉得,当越来越多特制的企业发展起来以后,设计单位是可以整合或者称之为协同,可以把很多的不同特制的东西,特色的院组合在一块,还是按照一个管理模式,我觉得这个模式可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比较有利,从目前来讲,我觉得目前中国的这种形式,对中国的设计行业的发展来说并不太有利,您在这方面有什么看法呢?
谢天:按你的角度就是,小的个性化的设计公司,应该由大公司把他们统筹在一起,统一管理去做,我的观点跟你相反,我认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多元的,必须有各种各样的存在,不能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曾经有位老师给学生上课,问一个装满大石头的筒里还能装什么,无人能回答。于是老师拿出一些小的石子倒在筒里,问还能装什么,依旧无人能回答。于是老师又拿出一些沙子倒在筒里,问还能装什么,仍然无人能回答。于是老师又倒了一些水在筒里。我觉得大众设计与小众设计就象大石头与小石子、沙、水的关系,也象大的设计企业与小企业的关系,是互补的。
另一方面,我认为一个社会的进步肯定是有主导方向,但是他也必须要有反向的这部分小众进行比较,未必是大众就能走向前面,小众也可能成为大众的方向。其实西方很多也是一样的,2008年的时候,当时瑞士的几个老师来中国,到杭州来,我就给他们看了两个地方,一个是所谓的欧式新古典的东西,内饰,罗马柱都是石头做的,另外一个是南方的白墙灰瓦,他们明显对后者更感兴趣。其实中国的老祖宗也是懂得可持续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经济发展起来,同时也让可持续变成了不可持续,而现在发展起来了,又开始提可持续的问题,其实它是一个轮回也好,不轮回也好,反正它是一个过程。
从历史上看,从来都是小众设计引领大众设计的。包豪斯成立之时,欧洲大陆流行的是巴黎美术学院学派,密斯刚来到美国的时候,芝加哥学派和art deco 风格盛行。在工业化时代,任何一种大众设计都是从小众设计开始的。
网易家居:我比较认可你提到的的要区域特色、民族特色还有绿色特色的未来趋势。在现代设计院里面,还是讲到管理的问题,人才实际上对很多院来说都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你可以就设计院人才管理和人才培养这方面的问题,谈谈你的理解和见解吗?
谢天:设计师的流动性相对来说比较强,我认为其他行业也一样,现在IT也一样,都是相互挖人,这个在现象在中国也是屡见不鲜,设计师流动也是正常,我认为有几点,对设计师来说,给予他的就是三个东西,成长、收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从这三个角度来说,如何给予一个设计师在这三个领域的相对平衡就显得很重要。
所以首先是留住人的问题要解决,这种方式,所谓企业管理要做好,这点做好了,第二步就是选择人群,有境外归来的,现在80后的研究生在国外学建筑,学室内的也很多,这些人回来以后,其实他带着西方的那种生活方式,包括那边的教学模式,他会带着很多新鲜的理念,这些人倒是企业未来的中坚力量,因为他毕竟受过那么多年西方的教育,这是一种。
国内的高校毕业的,不管是应届的,还是其他别的地方跳槽到你这里来的,这部分人才的培训、储备,这个只能说我们大家都尽可能的去那样做,做到最好,但是无论企业这一块做得再好,还是有人才流动的,因为很多人的价值观还是在不断变化,人在不同的阶段追求是不一样的,刚毕业的时候那时候可能需要物质,需要成长,到一定的时候这两个都相对有了以后,他可能价值观又改变了,想要更轻松更融洽的环境,所以在不同的阶段价值观也是在变化的。
另外说一点,企业与员工需要在经营与发展层面达到一种包容与和谐,以一种共同的节奏前进,这是很重要的。如何达到,这里面有眼光的问题,也有技巧的问题。俗话说,普通员工给利益,资深员工讲感情,核心员工谈愿景,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