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睹米兰世博会芳容,经过十余小时的无眠飞行,小易跟随IMOLA千人世博参观团,终于抵达目的地——米兰。在游历了有着五十年历史的米兰理工大学Bovisa校区、浸染了一身的设计气息之后,正式开始了拼体力的世博游!
真的是拼体力啊!走了一天,腰酸背痛腿抽筋,最后靠着强大的意志力走出了场馆。米兰世博会150多个馆,一天一定是看不完滴,以下的亲身体验分享,都是小易用可怜的体力换来的,不要走开~~~
相比五年前的上海世博会,5月1日开幕的米兰世博会堪称“袖珍”,别具匠心的设计,不乏精致、创新,亦有震撼。毕竟是各个国家展示风采的机会,高逼格地在国际舞台上秀一秀,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大家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来诠释“滋养地球,生命能源”这一主题。
谈起主题,世博会可以理解为一次吃货的盛宴,小易忍不住吐槽下:
有些展馆实在太腐败,没有高精尖的布场,但是,直接请你吃吃喝喝,比如瑞士馆,就架子上一排排箱子,随便拿!全免费!good!
有些馆极致地诠释了民族的饮食文化,有被惊喜到有木有?比如日本馆、韩国馆等,灰常有心意。
有些展馆真的是在兜售自家压箱底的特产,好直接咯,N多中东国家馆,楼下直接有售!
有展馆高举着厚重的主题,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丰富,比如中企联合馆,真是企业的大秀场啊!各大领域商业巨头的一次大party~,单看产品还是很不错的哦,代表中国乃至世界的领先水平。
也有些展馆将光影互动技术用到极限,炫起你心里无数小涟漪,比如德国馆,日耳曼民族的严谨和创新甚至是情趣一览无余。
有的国家馆,心想“我就是老大啦,还用费力地展示什么吗?”比如美国馆,竖起来的概念并不新鲜。
有的国人必须引以为傲,坚持瑕不掩瑜的立场不动摇,这个是态度,比如中国馆,当然人家很有亮点的说。
当然,也有的用心很重,但就是不好看不好玩没感染,如此这般都成了浮云。
鼓起勇气,个人觉得,中国馆距离日本馆,还差100个美国馆,不要扔鸡蛋!不要封杀我~~
好了,不废话,上照片。
世博会10点开门迎客,这之前队伍就排得老长,等待排队的时间半个多小时,比起上海世博,算是灰常幸福的呢。请忽略那些貌似工地的角落。
中国馆:这个造型像泰国的啊

这是建国以来中国第一次在世界博览会上建馆,意料之中地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展馆的外立面结合了传统歇山式造型元素,希望通过麦浪造型演绎“希望的田野”。而场馆外的黄色小菊花和雕刻小狮子显得如此“醒目”,原本的麦子却不见了,小易看到了某媒体的标题:“希望的田野上开满了菊花”,足足笑了五分钟……爱你们。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从自然到食物,从农耕到科技,广西花山岩石、山东《齐民要术》、云南哈尼梯田、武夷山、太姥山、北京烤鸭、豆腐大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太丰富的主题,看起来静态了些,需要细细品味。
真心不容易,要把泱泱大国的文化在4590平方米场馆内诠释地面面俱到,真的需要几把刷子,没点内功不能出来混啊。点个赞!
不过,有人说这个造型像泰国的啊,有人说对场馆内笔直的LED灯真是很无感,没有风吹麦浪的feel,有的人还说主题太多,不够深入,明明可以做得更有细节……
但小易还是有着满满的希望的,你也有,对吧。
意大利馆:内装没有外装好啊

意大利馆设计负责人Nemesi&Partners把这个13000平方米的建筑命名为“城市森林”。
据说意大利馆的设计是2015年米兰世博会竞赛第一名,不清楚这个是怎么评出来的,不过单看建筑的外立面就很厉害鸟。
万众瞩目的意大利馆,外表皮覆盖了错综复杂、分支状的皮肤,六层晶格结构由900片“i.active生物动力”水泥面板制成,它们将“捕获”空气污染物,并将它们转换成惰性盐,简单来讲,就是空气无法污染意大利馆的外立面,有一定的自我清洁功能。
走进去其实也算独具匠心,长焦的走廊、精致的灯光,利用了镜面的效果,突出了意大利文化自然人文的精髓。
但是,可能是外立面太突出了,内装显得不够抢眼啊!
日本馆:精致用心专注,很日本

抛开民族之间的微妙关系不说,单从设计来讲,日本馆将东方的禅意和饮食文化结合得很完美,精致和用心的程度让人动容。
排队等待的时候,宣传片紧扣主题,每个人眼中的神色、脸上的笑容以及欢快的歌声,就能释放出国人生活中的质朴和回归的气息。
认真和专注,在光影的特效、交互设计和精致的布场诠释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泼墨的东方意境、手机可收集光影中的图片、饮食器皿的精致陈列、筷子点击屏幕的食物带来的互动……处处都是看点,点点都有惊喜。
感谢Atsushi kitagawara、Nendo 及Teamlab三位设计师带来的如此精彩的盛宴。如果非要说缺点的话,动线有点长吧。。。。。。。
德国馆:灵感激发之旅,太爱炫了

去德国馆看了很多帅哥,客观讲比意大利的帅!有木有?
不过,其实小易心中已经给德国馆点了很多赞了,单是一张进场发的卡片,就给你无限的惊喜,这个应该是叫做“种子板”的移动设备,把“卡片”放在指定的区域就可变身小屏幕,更为详尽的阐述了整个建筑背后的故事。
恍然大悟,哦,原来还可以这样观展!
绿植并不新鲜,但也看到了德国馆内陈列的心意。
进门的视频很赞,一个水果被几个小屏幕上的人丢来丢去,还有德国大帅哥用歌声演绎大自然的馈赠,德国用严谨和互动激发大家的喜悦和灵感。
远观整个建筑,平缓的坡道通往建筑的空中平台,白色弧形拉伸纺织品的结构创建了空中平台的遮阳系统,木头和植物的清凉,拉扯着大家进入乡村的大自然,坡道上平铺着各种色调的木材,是熟悉的艾格板,嘿嘿。
美国馆:我是老大我怕谁?

美国快餐文化闻名于世,显而易见,它不会花大力气去搞什么饮食的展示,用一层的各种视频来打发各路看官。
他们把重点放在了农业上,据说,一个加长外立面覆盖来自美国50多个州的植物,场馆内把植物悬空吊挂起来,用视频解释各项指标。尼玛,传说中的垂直的农场,真心没有农场的感觉,只有植物的存在。
美国总统奥巴马视频中的口才一如既往的好,又把改善全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放在美国肩上。
相比很多国家内部的精致,美国馆并不刻意去打造,却也不失大国风范,给人有一种感觉:我是老大我怕谁,世界的地位有目共睹,任尔等怎么折腾,我自岿然。
英国馆:很美很静,不过蜂窝主题太抽象

英国馆安静远离喧嚣,大片的花草让人心旷神怡,传说中的“搏动的蜂窝”主题,不仔细看还真会被忽略。建筑的结构都是六边形的蜂窝造型,难道是蜂巢的精妙结构反映着大自然的神秘和可持续?亦或是蜜蜂的勤劳给人们带来生生不息的滋养?
查了资料,说英国馆“展示蜜蜂的困境,包括食物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挑战”,好抽象的主题,可能是智商不够吧,囧~
不过真的挺美的,开放性的馆内英国餐饮等元素展示着英伦气息。
瑞士馆:免费吃喝主题鲜明 五个馆都转晕了

瑞士馆直接免费送食物,太实在了,吃吃喝喝后,才看到资料说你吃了,其他人就少了一份食物,顿然觉得自己愧对黎民百姓,还在米兰这里丢人现眼,真不好意思。
虽然没有精美的布场,只有一个一个不美观的小箱子,进去就跟仓库无异,拿出来的苹果干啥的,也不是那么好吃,但瑞士馆的讨巧真心不错,看客们吃了必须说好,主题还深刻有意义。
因为是五个独立的馆,转来转去就晕了,为了吃,忍了。。。。。
PS:瑞士馆的建筑很本土,到过瑞士的人都知道,露台、人字形的屋顶,养眼。
韩国馆:其实和日本很像,但艺术感弱一点

中国人习惯说“日韩”,这两个民族得有多相近哦,世博也能看出一二,韩国馆把自己的泡菜文化进行了很好的演示,细节做得很用心,但整体下来缺少的艺术的气息。
意大利IMOLA陶瓷与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共同主办了“传播艺术生活——建中意文化之桥,邀千人米兰世博之行”活动,网易家居作为特邀媒体,开启意大利家居设计文化之旅。
未完待续,还有n个馆需要唠叨唠叨~~
但各位看客,世博会的设计博大精深,不是一天就能读懂的,以上仅是感官认知,如有不妥,请多多批评。
现,征集各大看客的观点,点赞的还是吐槽的,我们都收集,我的地盘你做主,欢迎发送观点到网易家居。你可以直接跟帖,或者回复“家居要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