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聚合的地方,是精英设计群体的“狂欢”,狂欢是设计产品的展现、设计力量的彰显。作为媒体人,奔波于五大洲看展已是家常便饭,每一次走出国门去体验感官刺激,久经时日,无形中对设计也有了别样的鉴赏心境。
专栏作者:网易家居全国总编辑 胡艳力
任何一种展示(活动),纷繁华丽终归是表现形式,抽去面纱隐匿在深处的本质,是否传承文化、能否有精神共鸣,甚至勾起民族自豪感,有生生不息的活力…至关重要。优秀的必然是独特的,必然能承袭传统开启未来、让精英随行。
【我为什么谈筑巢奖?】
荷尔德林说“诗意地栖居”,人所居所想之处不应被异化,在当今畅谈lifestyle时,去哪找寻并实现诗意?只有设计。
2016年,暌违20年的米兰三年展重新亮相,该展的久负盛名自不必多提,让国人极为讶异且惊艳的是,筑巢的金奖作品也亮相展览,并获得国内外设计精英的高度关注。
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变化!过往很多年我们走进米兰,“重在参与”然而并没有“参与感”,“重在交流”然而缺乏交流的“相互性”。
而这种变化源自新力量—筑巢奖,作为厚积薄发的独特力量,他经过7年6届的沉淀发展,现如今已有3万人次参与4万件作品申报,成为拉动中国设计圈活力值的典型。
【他,有点独特】
在传统的、习以为常的“申报-评审-颁奖”三段式评奖类活动发展模式里,我们期待的,绝对是新颖的变化。
当然,日月不新,何以光明?变革的力量着实超乎时代想象,这变革起于细节,发于贯彻,止于未来,对筑巢而言,细节之处显真诚。
新变化我略有耳闻,借此例举一二:2016年起,筑巢取消单一机构主办制度,采取国际“组委会制”;加入“实地考察”环节;全方位打造“产学研”一体的设计师成才之路;施行立体化组合传播方式…
实话说,中国设计这些年,进展不小,但成效也并非很大,如何通过有效的设计互动,拉动大众视野对中国设计的关注,这值得深思。总而言之,唯有变,恒久不变;唯有不变,能应万变,在创新和坚守中间,需要平衡。
【青年的,才是未来的】
传播学里讲“刻板印象”,是一种固有的价值偏见。国内设计新产品的烙印大多也是“一仿二改三创造”,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正逐渐成熟并被国际接纳,但这烙印的稀释仍需时日。
我们有一种忧虑,即是设计取其精华践行的好,却少见本民族文化的踪迹,表现有些许苍白,而青年原创力量的崛起,似乎仍处于萌芽阶段。
关于青年,筑巢奖今年有突破之势。在参赛年龄上,2016筑巢奖参赛设计师首次限定45岁以下人群,以挖掘新生力量;作品类别瘦身,增加小户型和养老保障性住房设计类别,更贴近民生;拓宽奖项外延,搭建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助推中国青年原创设计力量,促进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中国从不缺能人,只是能人的理想缺乏有效的实现途径。因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以人为本”从不过时,筑巢奖正在真切的为青年设计师搭建展示实力的舞台,关注后起之秀。
我们发现筑巢在行动,所以我用“独特的力量”来形容筑巢,而成长并非易事,对设计未来的关注会让这股力量源源不断爆发出潜力,因而,我们期待未来。
胡艳力 2016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