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再到成为世界范围影响力巨大的家居家具行业盛会和行业晴雨表,中国家博会走过二十年风风雨雨,经过三个阶段的蜕变升级,然而始终不变的,是贯彻始终的“从展商中来,到观众中去,展商和观众对美好事业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宗旨。展望未来,中国家博会将坚持初心,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创新升级,为成为世界最强的家居家具行业博览会不断探索前行。
说起中国(广州/上海)国际家具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家博会),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展览总公司总经理李德颖先生如数家珍。这也难怪,作为中国家博会创办亲历者的其中之一,李德颖目睹了二十年前的1998年,中国家具协会、广东省家具协会以及香港家私装饰厂商总会和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家博会。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家博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变强,成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影响巨大、名声卓著的家居家具行业盛会和行业晴雨表。二十年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李德颖一直铭记于心中。
追昔抚今,李德颖对中国家博会有很多感慨。其中让他感触最深的,还是从中国家博会这个平台折射出来,发生在人们身边二十年的沧桑变化:这不仅仅是中国家博会茁壮发展的二十年,也是家居家具界企业家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二十年,亦是中国制造努力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二十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从中国家博会中,折射出了中国人民生活奔向小康的二十年!
在艰苦中初创
——中国家博会的诞生
诞生于1998年的中国家博会,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57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在改革开放之前,广交会是我国主要的对外窗口。当年身处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展览公司的李德颖,正是从事广交会相关承办工作。所以,因缘际会,中国家具协会、广东省家具协会和香港家私装饰厂商总会才会找到他这么一位既有展览组织工作经验、又有外贸背景的国企负责人,提出要与展览公司合作创办广州家具展。
“那个时候的国家经济大方向就是出口导向。中国家博会创办伊始、甚至也可以说主要的动机,就是一方面想给国内家居家具行业搭建一个商贸交流的平台,服务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中国家博会让中国家具走向世界,为国家多出口创汇。”回想当年的初创阶段,李德颖颇为自豪。因为正是通过中国家博会这个平台,使中国家具向着世界迈出了证明自身实力意义重大的一大步。在首届中国家博会上,中国家具不断签出一张张出口订单,开启了中国家具规模化走向世界的新篇章。除了这一批又一批中国家具出口订单,当年的中国家博会更是有着许多创新先例:它是最早一批由国有企业自己主办的专业展会,也是当时少有的中国人自主民族品牌的展会。
在创新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李德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中国家博会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就是招展困难。由于此时整个中国经济还处于腾飞前的起步阶段,家具企业自然也不例外,大多处于初创成长期。参加中国家博会,对许多家具企业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压力。为了招展,李德颖和工作团队几乎走遍了整个珠三角,与所有家具协会、行业组织和家具企业一家家地去磕。正是这段沉下去的经历,让他结识了许多当时还处于起步期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和他们成了好朋友,见证了他们的企业伴随着中国家博会一步步成长为今天举足轻重的知名企业。
1998年3月,李德颖(左五)在第一届中国家博会开幕活动现场(中国家博会历史照片)
招展困难,这只是新生的中国家博会遇到的一个难关。还有许多大时代背景下的艰苦,更是现今人们所想象不到的。当年整个国家经济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既没有联系迅速的互联网,更没有方便快捷的高铁。各地的参展企业光花费在绿皮火车中咣当的时间,都普遍需要一两天,舟车劳顿,布展参展,中午啃个面包或盒饭,参展条件相当艰苦。正如李德颖所说,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在这个大环境下的中国家博会初创阶段,也必然充满了艰辛。
迅猛的发展
——从流花湖到琶洲
初创时期,中国家博会规模并不大,只有1万多平方米,交易金额也不惊人。在回忆中国家博会开局时,李德颖坦然承认,这与当时整个家具行业状况相匹配的。在他看来,即便是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的广东,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家具行业都只在雏形之中。以当时人们的消费理念,基本还没有购买家具的习惯,都流行家庭装修请木匠上门给自己“打家具”,更谈不上什么民用家具、办公家具的概念。在当时的广东地区,大都是国营或合资的家具企业,而这些厂家也往往只是承接一些海外订单(特别是香港的订单),生产一些小件、配件和辅助部件,或照着外方提供的设计方案进行来料加工,还有就是一些传统工艺的加工出口,赚取外汇。在这种情况下的开局,展览规模小,参展企业少(约两三百家),展位面积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一届中国家博会观众报到处(中国家博会历史照片)
虽然起步艰难,但中国家博会发展之迅猛,却是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从1998年算起,6年之后的2004年3月,中国家博会从流花湖畔搬迁至琶洲珠江边的广交会展馆,展览规模首次突破10万平方米(达12.5万平方米)。新迁址的中国家博会国内外到会观众达12.5万人,同比2003年增长近1倍。到2005年3月,中国家博会又首次分两期举办,一届两期,规模翻番,展览面积达到24.3万平方米。
“这是顺应国内外市场大发展的需求!”在回忆起这段迅猛发展的时候,李德颖不无感慨地说道。这一方面是正值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初期,对外贸易欣欣向荣,中国家具业迎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机遇期。作为出口导向鲜明的行业平台,中国家博会在助力中国家具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整个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急速提高,对更好生活的追求,直接引爆了行业的发展,正是这两方面旺盛的需求,不仅让国内家具企业蓬勃发展,也让中国家博会迎来了爆发式发展。
经过8年发展,到2012年3月,中国家博会两期展会均用满广交会展馆所有展厅,展览规模达68万平方米,成为行业极为罕有的贯通家具市场上下游,覆盖民用家居、家居饰品、家纺布艺、户外家居、办公商用及酒店家具、家具生产设备及配件辅料等大家居概念的全产业链展会。
新形势、挑战、机遇和未来
——不断前行的家博会
2017年3 月,第39 届中国家博会“闻鸡起舞”启动仪式(中国家博会历史照片)
成绩显著,挑战也同样存在,到了2012年前后,中国家博会又面临新挑战。市场环境改变,使中国家博会面临新的问题:展能过剩,仅在珠三角,就先后出现了顺德、深圳、东莞等多个家具类展会。而传统家博会的贸易功能,也随着互联网普及在迅速弱化。经济新常态下,原有的模式被改变,中国家博会该如何应对?
挑战即是机遇,在李德颖看来,这是严峻的转型升级,也是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创新契机。从前两个阶段的供不应求,到现阶段供大于求,李德颖和工作团队意识到,中国家博会必须从卖点丰富转入看点丰富的新发展。为此,中国家博会适时推出“匠心制造、全能对接”的思路,提出“时尚发布、设计引领、渠道维护、行业交流”四大新功能。通过这些变化,中国家博会迎来新的发展。
2015年9月,按照商务部与上海市有关合作精神,中国家博会将原每年9月广州家博会整体迁至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形成每年3月广州家博会与9月上海家博会南北策应、资源共享的“双城双展”展览格局。这一年的春秋两届家博会上,展览规模达105万平方米,国内外到会观众23万人。各项重要经营指标的快速增长,突显了与时俱进的自我创新对中国家博会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时至今日,经过20年三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博会坚持“从展商中来,到观众中去,展商和观众对美好事业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办展理念,已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性家具博览会,跻身全球四大家具博览会之一,以每年两届6000余家中外参展企业、28万国内外专业观众、115万平方米展览规模,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行业晴雨表、市场风向标。
由于工作原因,李德颖前后两度出任展览公司和重组后的展览总公司总经理,前后达十年。回首往事,李德颖对一路走来的波澜起伏颇有感慨,同时更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中国家博会发展的各级政府机构、前辈领导、行业人士,特别是展商和观众,感恩不尽!他始终认为,没有党和政府的指导和关心,没有各行各业特别是展商和观众的支持帮助,就不可能有中国家博会的今天!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家博会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行业标杆展会而不断进取!
文|罗斯文
来源|中国家博会20周年纪念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