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生活品质”一词被解读出了各种不同的意味:
是开着名车,挎着数万块的名牌包包,出席在各种社会名流聚集的宴会上?
还是每天以牛油果brunch开始,以健身、阅读结束的“新中产”生活方式?
又或是如林清玄所说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我们透过几个故事,在不同的身份角色的人群生活画面中,看他们眼中的生活品质如何实现。
PART1.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人物画像:Summer,25岁,一个单身独居的互联网女编辑。
走进Summer的家,有种叫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小小的一居室,收拾得分外干净整洁。柔软舒适的地毯与墙上的壁画相得益彰,厨房里小巧精致的餐具收纳有序;房间书桌上,香薰机正散发着好闻的气味......
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明显地体会到“生活品质”这四个字的存在。在这样的环境里,很难让人与“出租屋”三个字产生联系。
而据Summer所说,两年以前,她的生活场景是这样的:
每天加班到深夜,穿过幽暗曲折的小巷,回到家里空无一人。时常是瘫在床上都不想动,被子还透着一股长久没有见过阳光的潮湿的霉味儿。
“那样的生活根本不能称之为生活,家也完全没有家的味道。”在工作两年之后,她搬到了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小区,购置了一些有品质的家居好物,开始定期打扫......虽然房子是租的,也不算大,却开始有了家的味道。
生活品质蕴藏在日常的细节中,虽然只是差之毫厘的事情,但展现出来的感觉其实失之千里。
PART2.生活不一定要贵,但一定要“对”
人物画像:大伟,28岁,一个挑剔的精致主义者。
大伟是一家咖啡厅的老板,从收入到生活方式,他算得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新中产”。但他从来不给自己贴这样的标签。
“我喜欢有品质感的生活。”因为学习的艺术类专业,而后又自主创业,大伟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着艺术家般挑剔的眼光。在自己咖啡店的装修过程中,从设计到每一件物品、每一颗咖啡豆的选择,他几乎全程亲自参与。而他所开的咖啡厅,也成了许多文青慕名而来的摄影圣地。
“性价比或名牌在我看来更多是噱头而已,我更喜欢选择让自己感觉舒服的物品。品质生活,就是要跟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PART3.有品质的生活,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人物画像:木头,32岁,一个“怕麻烦”的孝顺女。
“我花钱的速度总是比涨工资的速度还要快,哈哈。我喜欢给家里添置一些可有可无的小物件。”木头笑称自己是个极度怕麻烦的人,花钱是为了让生活减少一些麻烦。
“有一次,因为衣柜的问题,妈妈和妹妹吵了一架。妹妹嫌衣柜太旧,空间不足,妈妈则认为妹妹乱花钱买太多衣服,把衣柜弄得乱糟糟。我笑着看她们争吵,后来直接在她们各自的房间里定制了一个大衣柜。之后,‘衣服多,衣柜小’再也不会成为吵架的导火线了。”
其实,木头在一家国企工作,已经身居管理层的位置,收入也不算低,但是在向来节俭的父母看来,她总是在“乱花钱”。“我妈会很开心,但随即又表现出心疼的样子。她常说:‘省着点儿花,这些东西不是非要买的。’”
木头说,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东西可有可无。但是有了之后,你才会发现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其实每个对生活有要求的人,都不应该为了“省”而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尤其是对待家人。
你怎么对待生活,生活便会怎么对待你。
双十一快到了,她的购物车里已经屯满了各种“可有可无”的东西。
他们的故事,就像是北上广深不同人群的缩影。每个人所处环境各有不同,生活好坏的标准自然不是通过生搬硬套和胡乱比较得出来的,品质生活是精挑细选后的量身定制。
就比如联邦高登全屋定制,一直以来在努力做的,就是实现生活从“将就”到“讲究”的蜕变。而且,好的生活品质,并不需要等到双十一。目前,联邦高登全屋定制推出“品质生活季”,助你一步焕新品质生活。
扫描下方二维码,捕获品质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