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21年来
中国家博会生于行业,兴于行业
中国家居行业也破茧成蝶
中国设计更从稚嫩迈入成熟
成长、转身、变革、重生
无论这期间遇到哪些挫折
大家都会肩并肩砥砺前行
今年展会我们就迎来
十位不愿随波逐流的“知己”
这些主张“生活至上”的设计人
将借助中国家博会的舞台再次绽放
今天,与大家见面的“知己”是——
京逸家居的陈向京。
很高兴看到中国家博会对设计越来越重视,并逐渐深入设计的源头,而这样的升级与进步,同样值得自己与“京逸家居”学习。
“做人如果无梦想,同条咸鱼有什么分别?”是啊,追梦的人千千万,有人把“梦”丢了,活成了咸鱼,也有人用了半辈子时间去寻找那个“梦“。
“60岁的时候,突然后知后觉看清了自己的梦,于是创立了‘京逸家居’。起码老去的时候,想做的都做了,你说是吧。”眼前这个略有银丝的男人洒脱之极。
他是陈向京,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喜欢人们称他“阿叔”。今年62岁,京逸家居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
原研哉说人们“创新的极限”从生理年龄上来讲是65岁,从这个时间来看阿叔还有3年时间。于是,大家就开始好奇,60岁创业?那60岁之前的陈向京都做什么了?
从无到有 从大到小
将时间倒推到1977年,20岁的陈向京仅因为名字中有个“京”字,就毅然决定独自闯北京,他觉得这是他与北京的某种微妙的联系。同年,他考上全国唯一的一所美术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进行了为期4年的陶瓷艺术学习。
现在看来,这种说不清的联系,大概便是陈向京与“设计“的冥冥注定。
上世纪80年代,“设计”这个词与中国还没什么大关系。在温饱还未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当然不会在“设计”这种“艺术享受”方面思虑太多。
1982年陈向京回到家乡,在广州美院教起了设计基础课程。第二年就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艺术院校里的设计公司“广东集美设计公司”,这在当时可算是件值得奔走相告的大事儿,更是全国艺术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而后的1989年,陈向京又赴英专修室内艺术设计,回国后“集美组”应运而生,他也开始在商业地产与公共空间设计上发力。
教别人设计的同时,自己也在学设计;为别人设计的同时,自己也在“被设计”。在国内较早一批的设计师里,陈向京算是难得的将设计与商业完美结合的人。
作为“集美组”规划和执行总设计师,陈向京30年间主理的设计项目数不胜数,但他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完美,或者更准确地说,不够自我。
他一直认为“细节”是室内空间表达的重要载体,而家具正是平衡这两者的纽带。而当陈向京从大而全的广义设计,聚焦到小而久的家具设计时,他所思考的问题也发生了本质变化。
用他的话讲,如果一个人的过去代表传统,那一个人的成长又算不算现代呢?
在这样的思考中,2015年的他正式从“集美组”卸任了总规划和设计师的职位,卸甲归田的他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于是,在陈向京60岁时,“京逸”诞生。
“大漆”晚成 设计回归
2015年,中国家居行业在历经了30余年的发展后,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苗头,但也只是苗头而已。
彼时的国内原创设计圈虽然热闹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强行对国际设计进行“索取”的人也依旧存在,这多少让一些像陈向京这般“严以律己”的设计人感到后怕。
他直言,“蹒跚学步的重点在于学,而不是抄”。而在亲历了设计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整个过程后,陈向京的思考总是更尖锐与本真,我们以为,这并不是倚老卖老的卖弄,而是见多识广后的谨慎。
说回陈向京60而立的“京逸家居”,最开始创立时也碰到了难题,他一边深陷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一边在寻找新的载体。
直到有一天,他与“大漆工艺”不期而遇,这种工艺在制作过程中不含化学成分,且具有持久的性能。其实,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手工艺很少用于盈利,而“大漆工艺”也更多用于制作漆画,鲜少用在家具制造上。
经过深入研究,陈向京终于解决了他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纠结。传统大漆工艺+现代设计思维,二者相撞恰到好处,就这样,”大漆“系列诞生了。
在色彩的选择上,陈向京更是聪明地翻了“大红色”的牌子。中国人历来对红色颇具好感,这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也是对中国传统的致敬,对一个全新的设计品牌和设计系列来说,算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放弃了早年的名利,毅然投身家具设计领域,正与“京逸家居”并肩作战的陈向京,如今在原创家具市场上可以说是个新人,不过这个洒脱的设计人却敢闯敢干,从来不逃避新的挑战。
无论是带着京逸的产品走向国际类设计大展,还是将TA扔进国内市场的熔炉中接受检验,陈向京都坦然以对。
于是,今年他决定与“京逸家居”一同,奔即将到来的第43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上和新老朋友会会面。他直言,于他们来说,中国家博会除了是个贸易平台,更是一个设计师朋友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所以“京逸家居”想在这里摸索与试探。
所有的原创设计品牌,无一例外都要接受设计与市场的双重考验,这也让许多独立设计师为了难。一边要坚守自己的设计法则,一边又要解决制造与市场喜好,做一个品牌可远比单纯做设计复杂得多。
对此,经验丰富的陈向京倒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京逸家居有两个设计团队,一个负责洞察消费盲点,进行原创设计;另一个负责研究消费市场,将概念产品实现量产,以适应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无论陈向京以往的经验多么丰富,刚刚创立不久的“京逸家居”也仍是一个年轻的品牌,他们在产品定位、商业模式、营销推广、公司管理等方面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更需持续摸索。
一问:“你对‘京逸家居‘到底有何期许?”
一答:“总要有前人探路,要不后人怎么乘凉?”
设计之于文化 是停留还是延续
陈向京说他很尊重传统,这是骨子里流出来的东西,但他也会适当吸收,重新思考传统对设计的影响。
之所以在60岁时重新创立一个家居品牌,是因为他总觉得以前的作品虽然成就了自己,却并不能触动自己埋在心底的那根弦。
其实,在京逸家具系列的产品中,我们不难看到所谓“新中式”的影子,但陈向京对于“新中式”这个界定,似乎并不认同。他认为,设计产品很难用风格界定,设计从来没有边界,它更应该是多元的承载。
比如,陈向京最近刚刚接手敦煌“东驿”项目的设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他们在设计时除了要关照自然环境,更多的是基于对敦煌文化的探索与再挖掘。
这种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对话,也正好让现代语言与传统观念在陈向京的设计团队中来了次交融与碰撞。
设计之于文化,是停留还是延续?而文化之于设计,又如何与时俱进?虽然我们心知肚明,这样的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法则,但却没有人会否定,这样的问题,对每一位设计师而言,都是一根尖锐的刺。
这根扎进所有设计师心中的刺,也无时无刻在提醒着大家,做“设计”从来不是玩玩而已。
教学育人、创立集美组、转身与“京逸”相遇,回头看看陈向京的人生好像从来没离开过设计。
而这期间,他也帮助了许多更年轻走上这条充满荆棘却令人兴奋不已的设计之路。但对于年轻人的给予,一如陈向京“前人种树 后人乘凉”之说,他在引导和教育的同时,也没忘了给他们机会多参与,从不过度保护。
结尾,再问:”阿叔,不做设计师,你会做什么?“
他认真地想了很久回答:“农民或者园艺师吧。”
虽然也随着他笑笑,但我们却抱持怀疑态度。这个不甘于平凡的阿叔,真的会向生活“妥协”吗?
在60多岁的时候
带着新品牌杀入中国家博会
当人生行至三分之二
大多数的思考是如何享受
阿叔却一直试图做个”先行者“
不卑不亢的边探索边引路
既然环境造成了市场的不明朗
倒不如学”阿叔“的勇往直前
探出一条新路来闯一闯
起码试过了,不后悔,对吗
.END.
【本文属企业供稿,仅传递信息,不代表网易家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