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出国旅游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放松方式,而欧洲国家因环境优美,风景怡人成为众多游客出行的首选。但你知道吗?现在艺术气息满满,令人心旷神怡的欧洲也曾经历过漫长的灰色时代。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工业化带来的物质财富的爆炸式增长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之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频频出现。
1943年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每年5月至10月间,市区经常出现淡蓝色光化学烟雾几天不散的情景,这种烟雾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剂,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程度不同的症状。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余人。
1952年 伦敦长期污染造成毒雾事件
伦敦是著名的“雾都”,1952年12月5日,伦敦在举办一场牛展览会,突然,350头牛中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当天的伦敦处于死风状态,雾云在伦敦上空悬浮了5天,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10倍。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1953年 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0年,日本水俣镇突然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疯猫出没,走路摇摇晃晃,伴有抽筋麻痹等症状,最后居然跳海自杀!而后,水俣出现一个居民,症状和疯猫一样,高叫着死去。后来又相继出现50多名患者,终于引起了重视,经彻查,罪魁祸首就是日本氮肥公司水俣分厂排出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甲基汞,流入海洋再进入鱼虾体内,渔民常年食用这些海洋生物造成水银中毒,最后集体爆发。
1986年莱茵河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一家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下游835公里以外的沿岸城市。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翌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但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环境的恶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每年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污染问题不计其数,这是社会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然而这种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环境对人类的反击来得迅猛且激烈。在这方面吃足了苦头的欧洲国家和人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保持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这一点上,德国做出了榜样。以首都柏林为例,柏林是欧洲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但是,在这里的超市购买饮料和矿泉水时,要多收0.15-0.25欧元的“瓶子抵押费”,待将瓶子归还超市时,瓶子钱会返还消费者,瓶子再由超市卖给专门的公司集中处理,大件的旧家电也需要专门的回收公司做处理。柏林还专门设立“环保警察”,挨家挨户定期抽查分类垃圾桶。
另一个国家奥地利也实行了非常严格且细致的环保措施。维也纳街头采用彩虹垃圾桶分类回收不同的垃圾;花园般的垃圾焚烧处理厂几乎听不到噪音,闻不到臭味;经常能看到很多人遛狗,但地上却看不到“狗污染”。在奥地利,最惬意的莫过于打开水龙头就可以直接饮用水。因为奥地利全国90%以上的河和湖都是一类饮用水的标准,即使是在工厂旁边,河流的水也是可以直接喝的。
2019年,垃圾分类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新社交名词,中国进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而在比利时,重环保、零浪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学会垃圾分类是家庭的必修课。比利时人通过购买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来分装家庭垃圾;对于淘汰的家具、家电等大件垃圾,环保部门一年会上门收取一次,如果错过时间,居民需要自己送到指定垃圾回收点。大约有95%的比利时家庭会按照规定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一旦违反规定,就需要缴纳60—600欧元的高额罚款。在完善的垃圾分类制度之下,比利时只有不到1%的垃圾无法回收利用,家庭垃圾回收率居世界前列。
环境保护不仅关乎我们每个独立个体,更关乎全人类的生命延续。或许研究冰川融化、极地升温、物种灭绝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但从小家开始,加入全民环保,让家不变成污染的输出源,这是我们应该并且能够做得到的事情。选择健康绿色的地板,迈出环境保护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