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设计报道 5月20日-21日,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承办,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合作推动下呈现的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暗房报告厅内举行,论坛汇聚了当今世界上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最前沿的学者和创作者,在艺术、科技、伦理的交汇处,探索当下人工智能艺术领域热点话题,共同构建当代人工智能艺术领域的知识网络。

国内首个!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
下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真的会来自计算机算法吗?此次论坛上,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宣布正式成立,由人工智能领域的公认领导者、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Filippo Fabrocini,世界顶级算法设计专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Kostas Terzidis,独立设计师、数字艺术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张周捷三位共同发起的。据悉,这也是国内首个探索ai艺术领域的实验室,未来将致力于艺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学科应用研究。

为什么同济大学要成立这样一个实验室?为什么一个专注“设计”的学院会探索艺术与人工智能交叉的这样一个领域?
作为新实验室成立背后的重要推动者,同济大学副校长兼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表示,“同济大学设计创新(意)学院(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的前身是“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之所以在2009年时进行改名,便是因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启蒙,而“设计”的价值在于改变,经过多年的发展,当“艺术”启蒙的作用完成时,同济便开始强调“设计”与“创新”的结合,重在从“驱动创新”中寻找设计新动能,“12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反过来重新拥抱艺术,是因为在以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时代,乃至在这个扑朔的后疫情时代,我们在用设计改变这个世界前,前所未有地需要新思考、新发现、新启蒙,整个世界需要再一次被唤醒。这时候,又是艺术发挥作用的时候。”

对于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未来发展,娄永琪教授希望能够吸引世界上更多的人一起开拓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艺术、人文、哲学、商业多学科交叉的新设计疆域,包括审美、价值、原则、方法、工具、应用、场景、经济和产业等,并在此过程中,持续实现人、人性和人文的价值和尊严。
搭载艺术与人工智能 实现产学研创深度转变
作为实验室的发起人之一,张周捷认为实验室的成立一方面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驱动,另一方面得益于同济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设计创意领域的艺术家、良好的产业孵化能力与土壤,未来,实验室将聚集众多领域的专家们,以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探讨的成果为出发点,共同研究智能算法在创意和艺术领域的应用,用更加智能的算法来创作,“10年前,我初次遇见数字艺术,用算法创作了一系列数字艺术作品;10年后,人工智能艺术将发展成为主要趋势,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智能算法中。”

但张周捷也表示,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门槛——一方面,技术门槛,未来的艺术家除了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还需要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艺术的创作成果,尚不能做定论,具有相当地不确定性,从理论成果到实践成果、再到产业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目的,便是汇聚多行业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和探索,明确人工智能艺术的概念和边界、持续突破技术障碍、促进人工智能艺术成果产业化,最终实现产、学、研、创的全链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