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一场艺术漫谈在北京SKP-S RENDEZ-VOUS展开。特邀嘉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嘉宾青年艺术家李琳琳,在策展人罗怡的主持下展开了一场关与艺术走向空间和空间走向艺术的谈话。
本次漫谈缘起于SKP主办、策展人罗怡策划的“北京SKP艺术橱窗先锋系列:李琳琳”,展览于2021年3月启幕,正在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展出。90后青年艺术家李琳琳的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此次她为SKP橱窗特别创作了作品《剩余的时间》呈现出末世人与自然交染的景象。另一橱窗作为旧作《蘑菇商店》系列的延续,将蘑菇与动物骨骼相结合,寓意着动物生命结束后,其生命的能量再次通过蘑菇的形式转化出来,表达“重生”之意。
北京SKP李琳琳作品全景图
《剩余的时间》橱窗一作品
《剩余的时间》橱窗二作品
“SKP艺术漫谈到第四期,从科学、时尚、电子音乐、到今天的建筑空间,从大家到先锋,通过思想的跨界交流,我们将当代艺术送到了不同专业的广阔语境”。策展人介绍说。
漫谈由艺术家李琳琳的橱窗作品中放置的鸽子浪和一只鸡,一只鹅展开,讨论了当代艺术发展了目前这个阶段,以空间作为媒介和表达手段的历史根源和未来展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
罗怡(左)、方晓风(中)、李琳琳(右)
话题一:空间的感知
方教授认为空间的魅力来源于观众对空间的感知方式。一方面空间能调动观众的综合感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官产生一定的效应;另一方面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人们对时间的感知都是在空间中完成的。在他看来,橱窗的空间局限损失了作品的参与性,使得多维作品又再次二维化,作品的感染力受到抑制。
在李琳琳看来,喜欢在作品中强调视觉、触觉、味觉、运动觉等等人的身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希望观看的人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她看重空间作品的视觉震撼,同时她惯常以静制动。
作为回应,方教授引《兰亭集序》,“俯则品类之盛,察万物,仰则宇宙之大,观天地”来说明空间组织结构的方法。
话题二:空间作为当代艺术语言
在方教授看来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有一大脉络是艺术如何走向空间。通过艺术史溯源说明空间作为当代艺术媒介的时代必然性。在他看来当代艺术语言已经与传统艺术语言拉开了很大的差距。空间作为艺术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因为空间体验实际上是每个人天生的。他说:“艺术创作面临一个问题,一方面要陌生化,跟受众日常经验拉开距离。同时艺术作为一种表意的手段,它的语言又应该是被认知的,如果这个语言很难被认知,艺术家也很难得到认可。空间是很微妙的,如果空间的体验作为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是不用教的,是每个人天生都会的。换句话讲,空间延伸为艺术家跟公众交流时候非常有利的媒介。”
李琳琳更多是从自己的艺术作品的角度入手谈当代艺术语言,她说道自己的创作更相信一种直觉性,自己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碎片的融合,选择创作语言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对于传统空间图式的学习与借鉴,同时也很多超现实的部分。
话题三:空间叙事的路径
在方教授看来,当代艺术与古代艺术在本质上是没有鸿沟的,艺术审美都是通过陌生化实现。陌生化手段可以是色彩、光线的,也可以是感官差异、材料差异等途径。艺术的本质没有变,只是运用了不同时代的材料和更适合当下的一种现象。方教授强调了空间叙事在空间调度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与艺术的共通性。
这个话题让李琳琳想到自己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一件作品。由于疫情的原因,她关注到人们的生存问题,为了帮助789艺术园区的小卖部缓解疫情所带来的生存困难,她将园区内所有小卖部的糖果都买下来,以期使帮助他们,然后自己将买来的糖果铺满一屋,从触觉、视觉和嗅觉让人们感受甜蜜与温馨。
对话四:当代艺术中的女性特质
方教授同时谈到李琳琳创作中的女性特质。在他看来,当代处于一个性别平等的语境当中,女性表达的空间增大。在很多艺术作品中,能感受到很强的女性气息,因为女性艺术家的关注点与男性存在差别,她们更凸显人性的特征。不论是性别差异还是职业差异,大家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不同的,但是作品的力量和对世界的意义一样的。
而对于90后女性艺术家李琳琳而言,她恰好有一件“女性独有”的作品近段时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一件胎盘艺术品,这是她自己生孩子时保存起来的。最近这件作品因争议问题备受关注。
不论是艺术的空间还是空间的艺术,空间与艺术的融合是时代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时空中都发挥着它存在的价值及特征。漫谈最后,策展人罗怡总结说道:“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用当代艺术的形式将空间作为一个媒介进行创作,其实是要尽力的调动人的感知。这就开启了一个话题,在当代艺术的门类里,装置艺术之后,沉浸式艺术或空间艺术可以被正名了吗?不过这不是我们SKP艺术漫谈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邀请更多的观众进入到艺术的内部,进入到艺术家思想的内部,进入到艺术的场景与叙事中间,感受艺术家为大家带来的生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