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6 月 17 日,广东顺德)2022 年 6 月 18 日起,和美术馆将呈现波普代表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中国首个大型展览“不止点点点”,探索其创作之于现当代社会史与图象史的意义。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展出艺术家逾 70 件珍贵画作的同时,涵盖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罗伯特·印第安纳(Robert Indiana)等在艺术史中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作品及历史资料,从利希滕斯坦出发,探索波普,探索我们正在经历、也正在过去的时代。
前言
1961 年的一天,38 岁的罗伊·利希滕斯坦带着他的版画出现在纽约的一家画廊,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首次个展。此时的利希滕斯坦应该不会预知,过不了多久,他的名字将与波普艺术一道成为艺术世界新的焦点,也让陈旧的艺术史翻篇。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会提起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变迁,宏大价值分崩离析;电视与广告无限繁殖带来图像的爆炸性溢出;文化产业指数型增长;商品拜物教不断冲击着固有社会伦理。与此同时,艺术史内部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五十年代主流的抽象表现主义将现代主义叙事推向顶点,同时也宣布了它的危机,因为幻觉主义与精英主义在六十年代审美民主化的潮流中已失去权威性的说服力,属于崭新时代的艺术呼之欲出。
波普艺术家于是采用复制、拼接、“表面无深度”的创作手法在艺术的他律(艺术与其时代)与自律(艺术与其自身)两个层面上释放着变革的潜力。利希滕斯坦正是此次运动的旗手之一,这位与安迪·沃霍尔并称为“波普艺术之父”的艺术家最早通过以“本戴点”模仿漫画绘制而扬名,随后又将视野延伸到对图像与艺术史本身的反思中。尽管其基于模仿的创作手法在早期饱受公众与抽象表现主义流派的质疑,但历史最终确证了他作品的价值:作为商品与复制时代的平整切面而存在。
本次展览是利希滕斯坦在中国的首个大型展览。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探索利希滕斯坦的创作之于现当代社会史与图象史的意义,并涵盖安迪·沃霍尔等在艺术史中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作品及历史资料。我们便得以从利希滕斯坦出发,探索波普,探索我们正在经历、也正在过去的时代。
《吻 第五号》,罗伊·利希滕斯坦
95 × 89 cm,1990,展览现场
摄影:刘相利
©和美术馆
KISS V, Roy Lichtenstein
95 × 89 cm, 1990, Installation View
Photo by Liu Xiangli
© HEM
左起,《萨尔茨堡音乐节》,罗伊·利希滕斯坦
65 × 86.5 cm,1991
《埃迪-双联画》,罗伊·利希滕斯坦
78 × 91 cm,1985,展览现场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From Left, Salzburguer Festspiele, Roy Lichtenstein
65 × 86.5 cm, 1991
Eddie – Diptych, Roy Lichtenstein
78 × 91 cm, 1985, Installation View
Photo by Liu Xiangli
© HEM
「罗伊·利希滕斯坦:不止点点点」,和美术馆展览现场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Roy Lichtenstein: More than Dots, Exhibition Installation View
Photo by Liu Xiangli
© HEM
「罗伊·利希滕斯坦:不止点点点」,展览现场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Roy Lichtenstein: More than Dots, Installation View
Photo by Liu Xiangli
© HEM
《镜子》,罗伊·利希滕斯坦
77.2 × 56.1,1973,展览现场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Mirror, Roy Lichtenstein
77.2 × 56.1, 1973, Installation View
Photo by Liu Xiangli
© HEM
左起,《马克思收藏展》,罗伊·利希滕斯坦
98 × 68 cm,1996
《致敬毕加索》,罗伊·利希滕斯坦
35 × 25.5 cm,1973,展览现场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From Left, Sammlung Marx im Hamburger Bahnhof, Roy Lichtenstein
98 × 68 cm, 1996
Hommage à Picasso, Roy Lichtenstein
35 × 25.5 cm, 1973,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Liu Xiangli
© HEM
「罗伊·利希滕斯坦:不止点点点」,展览现场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Roy Lichtenstein: More than Dots, Installation View
Photo by Liu Xiangli
© HEM
《钻石粉鞋》,安迪·沃霍尔,布面丙烯、丝印油墨、 钻石粉尘
228.6 × 177.8 cm,1980-1981,和美术馆藏,展览现场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Diamond Pink Shoes, Andy Warhol, Acrylic on canvas, silk screen, ink, diamond dust
228.6 × 177.8 cm, 1980-1981, He Art Museum Collection,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Liu Xiangli
© HEM
《从0到1》,罗伯特·印第安纳,彩绘铝雕塑
84.5 × 84.5 × 43.2 cm × 10,1978-2003,和美术馆藏,展览现场
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One through Zero, Robert Indiana, Polychrome aluminum
84.5 × 84.5 × 43.2 cm × 10, 1978-2003, He Art Museum Collection,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Liu Xiangli
© HEM
I. 世界的切面
波普艺术的无限复制与拼接性,是对当代社会依凭新闻、广告和电视而建立的真相生产机制的模仿,它试图通过模仿而揭示社会整体的运行逻辑。然而,一旦波普艺术不假思索地参与这套社会流程,就同时陷入一场失语的危机:尽管它提供着对于现实的启示,但却同样服务于快速传播的需求,并会反过来强化图像的影响力;它取悦着个体对于社会的理解,却削弱着实在的抗争,便使自身仅仅变成巨大社会连续体的一部分。这些矛盾的波动构筑了波普艺术最长久的争议,也实现了它最为关键的意义,即将艺术从纯粹的审美活动中抽离出来,并在思辨领域发生作用,从而彻底地拉开了当代艺术的帷幕。利希滕斯坦在六十年代早期开始模仿漫画进行创作,在之后又将新的艺术语言应用到各类文娱、公益与商业活动中。同样地,他的创作既讽刺与戏谑了商品社会,又在不自觉中与其融入一道。只是,利希滕斯坦本人却对此有着更开明的态度:
“这个世界在外部,波普艺术只是看着它,接受着说不上好与坏的环境。如果你问我,一个人如何爱上荒唐,爱上机械化的工作,爱上坏的艺术,我的回答是:我只是看着它,它就在这,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II. 图像与现实
波普艺术在图像学上深刻的变革在于,它构建“表面无深度”的绘画平面,使得艺术摆脱了图像的整一性、深度性与幻觉性,并在新的内容与形式上反射出现实的倒影:只要世界仍以碎片化、虚拟化和浅表化的方式将自身的形象呈现在复制时代的一切媒介中,波普艺术就以自身的比喻重新表达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它便是更深层、更叛逆的现实主义。
在早期的尝试之后,利希滕斯坦也力图将艺术史中的经典图像演化为更切近时代的表达。一方面,他模仿并改写了包括彼埃·蒙德里安、巴勃罗·毕加索、文森特·梵高、亨利·马蒂斯、卡洛·卡拉、杰克逊·波洛克等现代主义大师的经典意象,还在 1996 年前后创作了一批中国式网点山水画,并用机械化的“本戴点”再现其外观。另一方面,他将“静物”与“风景”等艺术史上经久不衰的主题重新编码,并创作了著名的“镜子”主题。在利希滕斯坦的作品中,镜子不仅展现着时间的流逝或主体的反身性关照,还持续地将其自身作为“物”的图解与投射暴露出来,以此挑战着图像的固有符号学意义。
III. 波普时代
本单元将利希滕斯坦放置于波普艺术的浪潮中进行探讨,展出同时代其他艺术家,特别是安迪·沃霍尔的创作以及他们的合作设计。安迪·沃霍尔与利希滕斯坦都是波普艺术的带头人,他们虽然都关注商业文化,但在主题和风格上各不相同。他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好友,沃霍尔喜爱利希滕斯坦色彩明亮的连环画风格,还曾将利希滕斯坦的照片制作成作品,二人还互相收藏彼此的作品。
在全面了解利希滕斯坦的同时,我们将进一步理解波普艺术是如何作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
流、在六十年前重塑人类对于艺术与世界的感知。
部分展品
《流行!》(新闻周刊封面插图),罗伊·利希滕斯坦,平版胶印版画
27 × 21 cm,1966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POP! (COVER ILLUSTRATION FOR “NEWSWEEK”), Roy Lichtenstein, Offset Lithograph
27 × 21 cm, 1966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吻 第五号》,罗伊·利希滕斯坦,丝网印版画
95 × 89 cm,1990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KISS V, Roy Lichtenstein, Screen Print
95 × 89 cm, 1990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汉诺威凯斯特纳格塞尔斯协会》,罗伊·利希滕斯坦,平版胶印版画
59.4 × 42 cm,1968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KESTNER-GESELLSCHAFT HANNOVER, Roy Lichtenstein, Offset Lithograph
59.4 × 42 cm, 1968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握手海报/卡斯特里握手海报》,罗伊·利希滕斯坦,平版胶印版画
43.2 × 55.9 cm,1962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HANDSHAKE POSTER / CASTELLI HANDSHAKE POSTER, Roy Lichtenstein, Offset Lithograph
43.2 × 55.9 cm, 1962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致敬毕加索(汉诺威)》,罗伊·利希滕斯坦,平版胶印版画
35 × 25.5 cm,1973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Hommage à Picasso (Hannover), Roy Lichtenstein, Offset Lithograph
35 × 25.5 cm, 1973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非客观性》,罗伊·利希滕斯坦,平版胶印版画
45.5 × 45.5 cm,1984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Non Objective, Roy Lichtenstein, Offset Lithograph
45.5 × 45.5 cm, 1984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中式风景》,罗伊·利希滕斯坦,平版胶印版画
124.4 × 53.3 cm ,1997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Landscape in The Chinese Style, Roy Lichtenstein, Offset Lithograph
124.4 × 53.3 cm, 1997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凯斯·贾瑞特和卢·哈里森》,罗伊·利希滕斯坦和鲍勃·德夫林,平版胶印版画
33 × 33 cm,1997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Keith Jarrett & Lou Harrison, Roy Lichtenstein and Bob, Defrin Offset Lithograph
33 × 33 cm, 1997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奇怪的酒店》,罗伊·利希滕斯坦和阿斯格·乔恩(眼镜蛇画派),平版胶印版画
78.8 × 55.9 cm,1993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Strange Hotel, Roy Lichtenstein and Asger Jorn (CoBrA), Offset Lithograph
78.8 × 55.9 cm, 1993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VEGAP 2022
《钻石粉鞋》,安迪·沃霍尔,布面丙烯、丝印油墨、钻石粉尘
228.6 × 177.8 cm,1980-1981
和美术馆藏
Diamond Pink Shoes, Andy Warhol, Acrylic on canvas, silk screen ink, diamond dust
228.6 × 177.8 cm, 1980-1981
He Art Museum Collection
展览信息
罗伊·利希滕斯坦:不止点点点
展期:2022 年 6 月 18 日– 8 月 15 日
地址:广东顺德北滘新城怡兴路 6 号
关于和美术馆
和美术馆(HEM)位于广东顺德,是由家族发起、安藤忠雄设计的非营利民营美术馆。
HEM 关注从近代文化艺术思潮到国际视野下的当代艺术进程,通过为公众呈现独具魅力的展览和多元开放的文化活动,希望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建立起传播的枢纽,挖掘跨文化的多元价值。
关于建筑设计师
安藤忠雄
出生于大阪。自学建筑。
1969年 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1997年 东京大学教授
2003年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2011年 东日本大地震复兴构想会议代理主席、“桃·柿育英会东日本大地震遗孤育英基金”实行委员长
历任耶鲁、哥伦比亚和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代表作品:
“六甲山的集合住宅”、“光之教堂”、“FABRICA贝纳通艺术中心”、“普利 策美术馆”、“沃斯堡现代美术馆”、“地中美术馆”、“表参道之丘(同润会 青山公寓重建计划)”、“Punta della Dogana(意大利威尼斯海关大楼改 造)”、“上海保利大剧院”、“克拉克美术馆”等。
代表著作:
《论建筑》、《连战连败》、《建筑家安藤忠雄》、《创造工作》、《TADAO
ANDO Insight Guide 安藤忠雄和他的记忆》等。
获奖经历:
1979年“住吉的长屋”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
1985年“阿尔瓦·阿尔托奖”
1989年 法国建筑学院金牌
1993年 日本艺术院奖
1995年 朝日奖、普利兹克奖
1996年 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
2002年 AIA金牌、京都奖
2003年 文化功勋人物
2005年 UIA金牌(国际建筑师联盟)、荣誉军团勋章(施瓦利埃)
2006年 环境保护功勋人物
2010年 约翰·F·肯尼迪中心艺术金奖、后藤新平奖、文化勋章
2012年 理查·努特拉奖
2013年 法国艺术文化勋章
2015年 意大利星勋章
2016年 野口勇奖
建筑设计理念
这是坐落在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新商务区中的一个美术馆设计项目。家族为回馈故乡文化,规划建造一座将传统历史文化与现当代艺术融汇成一体的美术 馆。希望能创造出与周边设施紧密联系,跨越地域界限,充满都市艺术空间感的建筑方案。
怀着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带给人们和谐、安泰生活的夙愿,将该项目命名为“和美术馆”。建筑的设计以“和谐”为主题,从建筑设计到细部工艺,都以多样化的“圆”来呈现,尝试着创造出融汇中国岭南建筑文化的崭新艺术文化中心。
为美术馆所设计的“圆”,像水波纹一样由中心向四周扩散,构成了建筑空间的效果,同时也自然地形成了建筑形态的核心。具体而言,这些“圆”以一定的偏 心率由下往上逐渐扩大,四层圆环重迭交织。立体的“圆”随之偏移,在赋予各个 空间明确的中心对称的同时,更丰富了这个序列的变化效果。这样的设计也充分考 虑了岭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的特性,以此营造出具有明显光影效果的建筑表情。
在圆形的建筑形态中,不但设置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展示空间、公共教育空间等非常人性化的功能区域,也设有可灵活应对当代艺术展示要求的简约立方体挑空展厅。“圆”和“方”的视觉对比,相互冲突所产生的空间差异感,为美术馆赋予了更多个性内涵。
与“圆”环迭层外观设计相呼应的,是以双螺旋楼梯为核心的五层挑空中庭设计。“圆”环构成的空间正如“圆”字所示。在富有张力的垂直空间中,以螺旋楼梯连接各层视线焦点,营造出只有“双螺旋楼梯”才能做出的层次丰富的旋转空间。
美术馆场地内的留白,可为周边商务区的人们提供休憩空间。为增加建筑亮点,景观设计以水景为主,与“圆”相呼应的水池,可作为缓和亚热带夏季酷暑的亲水装置,同时,当建筑倒映于水面,它便是建筑别具特色的底座。
希望和美术馆可以成为岭南文化的新中心,同时也是一个汇集人群,孕育“和谐”关系的场所。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对于设计理念的补充说明
和美术馆中的“和”不仅是代表“和谐”,也有“和(huò)”——混合之意, 体现了岭南建筑中“空间融合”的意境。安藤忠雄在设计前期,对岭南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美术馆的建筑设计是其对岭南建筑文化的一种回应,以“圆”为中心慢慢向外扩展的外形,也承载着安藤忠雄对于和美术馆未来成为广东乃至中国、世界中心的愿景。
岭南建筑是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又相对复杂的建筑体系,主要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 岭南建筑文化受到了江南建筑(庭院)的影响,而和美术馆的景观花园则呼应了岭南园林的自然观。
2. 岭南建筑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历史上中原人士多次南渡到岭南地区,中原正朔文化也因此影响了岭南建筑的发展。和美术馆中的“圆”和“方”正是借鉴中原古建筑中“天圆地方”的正朔文化元素。
3. 晚清以来,广州成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是西洋人士的聚集地。随着西洋文化在本地的孕育发展,西洋建筑同时渗透在城市建设中。西方人更擅长色彩及光的运用,而“光”被普遍认为是“希望”的象征。和美术馆顶部透光设计让自然光投射进内部,寄予了安藤忠雄对和美术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