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sler设计趋势展望2025》深度洞察33个设计领域的前沿理念、创新研究与战略方案,以设计之力构筑更具韧性的未来世界。
过去几年,全球性挑战激发了前所未有的设计创新浪潮,推动我们重新思考如何为社区创造真实价值。这份报告揭示了塑造建筑行业的关键趋势,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在加速设计创意和创新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以及我们应如何改变我们的城市才能使其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并更灵活地应对各种变化。
报告汇聚全球顶尖设计智库的前沿成果,为您开启未来人居环境的全新想象。
中国特色城市更新
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城市更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涵盖的目标不仅着重于提升居住品质,为居民打造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也聚焦于推动产业升级,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还着力于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魅力。
2025年,城市更新工作将全面发力,大力推进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 “三区一村” 的改造任务。这不仅是城市面貌的重塑,更是城市功能的优化与提升。对于设计师而言,在这场城市变革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如何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品质提升,成为亟待破解的关键难题。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方面。其一,新增人口对城市住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产生了大量的投资需求。其二,从质量提升的角度,无论是功能完善、品质提升,还是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其三,随着社会发展,开展托育服务、推动养老设施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
从城市发展的宏观视角审视,城市规划究竟蕴含着哪些值得深入剖析与审慎考量的关键因素呢?站在设计师的专业立场,为构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以下几点颇具价值的建议值得关注。Gensler认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呈现多维度、高质量、精细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七大方向:
一、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重点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国家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将深化交通网络、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建设,构建"核心城市+卫星城"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
二、智慧城市深化应用
- 数字孪生技术:依托5G、AI、BIM(建筑信息模型)构建城市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动态模拟与优化。
- 智能基础设施:全面部署自动驾驶专用道、智能电网系统、智慧路灯和无人配送网络,实现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三、交通体系优化与TOD模式普及
以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为原则,完善地铁、轻轨和快速公交(BRT)网络布局,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推广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综合开发模式(TOD),建设集商业、居住、办公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社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三方协同聚合力,赋能城市新活力
通过建立开发商、设计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三方协同机制,推动城市功能优。一方面,合理规划居住、商业、工业等功能区域,确保各区域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融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注重增加公共空间,如风景优美的公园、宽敞开阔的广场等,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场所,增强空间的共享性,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 功能融合:合理规划居住、商业、工业等区域,确保独立性与联动性并存;
- 公共空间提质:增加城市公园、市民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促进社区交往和活力提升。
五、韧性城市建设与绿色转型
在城市更新的时代浪潮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环保材料,推广太阳能源、海绵城市理念等,大幅提高城市绿量,更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让城市成为更加宜居。在生态环保层面,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创新方式的应用,能为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空间。
- 应对气候风险:强化地下综合管廊、防洪排涝系统及海绵城市技术,抵御极端天气与地质灾害;
- 生态可持续:推广绿色建筑、太阳能利用、垂直绿化及屋顶绿化,提升城市绿量,优化人居环境。
六、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特色彰显
旧城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历史,保护当地历史文化成为旧城改造的首要使命。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珍贵文化遗产,需进行保护性更新。同时,城市更新也离不开创新设计的赋能。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巧妙融合历史文化元素,让古老与现代在城市空间中交相辉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 保护性更新: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采用“微更新”策略,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植入现代功能;
- 工业遗产活化:将废弃工厂、码头改造为文创园区(如北京首钢园、上海杨浦滨江),实现历史记忆与现代创新的融合。
七、产业升级与全龄友好适配
产业升级与人居环境优化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支柱。在产业创新方面,通过精准招商策略吸引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如北京朝阳门外大街"新三行业"集聚区),能够有效激发城市经济活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同时,打造全龄友好型人居环境,一方面通过适老化改造(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发适老住宅)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推行职住平衡的混合用地规划,减少通勤压力,提升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这种产业与居住环境的协同优化,不仅增强了城市竞争力,更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城市设计,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Harborplace总体规划,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
九围国际总部,中国深圳
设计总监、资深协理庄顼琳 Shirlin Zhuang
“在具体实施层面,城市设计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维度:首先是历史维度的延续性,通过微更新手法实现历史街区的活化再生,让工业遗产等空间载体焕发新生;其次是生态维度的韧性,将海绵城市、垂直绿化等绿色技术融入空间设计,构建气候适应性城市形态;最后是社会维度的包容性,通过全龄友好设计和混合功能布局,满足多元群体需求。这种多维协同的设计策略,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注入了创新活力,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城市更新范式。”
厦门市翔安区总体规划, 中国厦门市
MCB房地产公司,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哈勃尔普勒斯
该综合体开发项目旨在反映代际变化,将传统的室内购物中心转变为更加活跃的多功能空间,满足人们的生活、聚会、音乐、餐饮和购物等多元需求。
北密歇根大道改造计划,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这项研究通过设想减少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道、增设咖啡亭、增强连通性及丰富绿化,以使这条芝加哥最具标志性的大道之一重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