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18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并称世界三大艺术盛事。其下设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自1980年创立以来,逐步成为世界顶级建筑思想与学术研讨盛会,素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历届展览深度聚焦城市化进程、气候危机应对、人工智能伦理等时代命题,通过先锋实践重新定义建筑学的社会价值与学科边界。
2025年5月10日开幕的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智能·自然·人工·集体”为主题,吸引了来自66个国家的750余位参展者,同济大学团队今年持续以跨学科创新与本土实践回应全球议题。从2018年“我们的乡村”首度将中国乡建推向国际,到2025年以智能建造、循环再生等实践亮相主展馆。同济团队以“中国方案”重塑建筑学边界,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这一全球舞台构建起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对话桥梁。
现场合影 ©DigitalFUTURES
袁烽教授团队联合何斌教授团队:CO-POIESIS开启人机共生新图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袁烽教授团队与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何斌教授团队联袂打造的CO-POIESIS,入选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展馆军械库(Arsenale)七大核心展项。该项目以“建筑智能的远古未来”为主题,通过资源再利用、机器人建造与人形机器人开展跨界对话。在以台风灾后废弃树木为原材料的“火烧木展亭”中,重构了智能时代中人、技术与自然的共生伦理。
袁烽教授团队与何斌教授团队参展项目CO-POIESIS ©DigitalFUTURES
CO-POIESIS 以2024年“贝碧嘉”台风侵袭上海时倒伏的树木为原材料,经过表面炭化处理,几何扫描重建,AI材料匹配与机器人建造,将废弃原木转化为建筑构件。最终建成的火烧木展亭,其材料表面的炭化肌理既铭刻自然的痕迹,又彰显人类技术的智慧——展现“不完美资源”的再生潜力。
机器人建造过程 ©DigitalFUTURES
数字孪生辅助搭建过程 ©DigitalFUTURES
CO-POIESIS火烧木展亭成品 ©DigitalFUTURES
同时,展亭内还上演了人与机器人“共奏”交互实践。观众可现场敲击手碟进行互动,其中一台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即时捕捉旋律与节奏,并转化为即兴演奏;另一台机器人则基于动态感知系统,将音乐韵律解构为肢体语言,生成舞蹈动作。这一从“人类创作-机器学习-协同表达”的完整链路,展现了智能体从机械执行到认知共谋的突破。
G1机器人即时捕捉旋律与节奏并演奏 ©DigitalFUTURES
展览期间,同济大学还将与麻省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搭建人形机器人跨时空训练场,通过动态感知、自主决策与实时互动实验,探索智能体在复杂空间中的适应性交互。
袁烽教授与Mario Carpo教授、Matthias Kohler教授等国际顶尖学者交流©DigitalFUTURES
现场合影 ©DigitalFUTURES
此次参展不仅推动了同济大学在智能建造领域的跨学科技术联创,为建筑智能化提供中国智慧;更构建了人机协作的创新场景——通过人形机器人在设计逻辑中的动态交互与自主决策能力,展现其从“机械执行”到“创意协同”的范式突破;同时引领了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建筑的融合方向,展项中基于材料循环再利用的设计,为未来人居探索提供新范式。
现场合影 ©DigitalFUTURES
同济师生多元实践:从未来城市到古城新生
在CO-POIESIS以人机共生引发全球热议的同时,同济大学师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展开多维度探索——从宇宙哲学到社区肌理,从日常解构到遗产再生,中国建筑学的创新实践正在突破传统学科边界。
邵甬:人居遗产活态更新的“同济范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邵甬作为历史城镇保护专家,是非常建筑工作室与唯品会公益基金参展项目《塱头实验》的总规划师。该项目针对空心衰败村落,整合了公益基金、建筑师、设计师、文化学者及本地社群,以两个可变形胶合板箱体承载古村模型与三屏纪录片——闭合时为运输装置,展开即成展示讲台,隐喻“保护与激活”的动态平衡。邵甬教授提出“文化引领,公益赋能”塱头“有机再生”理念,在保护古村、田园、荷塘格局基础上,植入“春阳台”艺文中心,并通过儿童合唱团、非遗工坊等“微介入”,让历史村落自然焕发新生。该项目纳入同济“历史城镇再生”技术标准,为全球空心化村落提供中国解法。
《塱头实验》模型照片 ©新塱潮
《塱头实验》模型照片 ©新塱潮
王子耕《循环手册》:定义零废弃展览新范式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子耕团队携主展馆特别项目亮相2025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循环手册》(Circularity Handbook)与可拆卸立体书装置回应“零废弃”主题。手册联合威尼斯建筑大学编写,采用种子宣纸印刷,展后可降解再生;装置融合模块化铝架、光伏供能与汉代画像砖元素。项目通过道家循环观重构“农耕-工业-生态”时空叙事,被策展人Carlo Ratti评为“可持续转型的系统性突破”。
《循环手册》现场照片 ©Pills Architects
《循环手册》现场照片©Pills Architects
王子耕《苍穹》:工业废墟的诗性转生
在展现系统性智慧的同时,王子耕团队于中国馆呈现另一力作《苍穹》。该装置以全国11个工地回收的废弃防护网与非遗传統竹编打造动态“藻井”,通过四层旋转结构与费纳奇镜原理,演绎“天-地-人-神”的东方宇宙循环。北斗七星意象与四维声场交织,观众穿行其间,可感知《易经》“生生不息”的哲学韵律。项目以“废料-设计-展品”闭环实践,唤醒建筑界与公众从根本上反思:如何以谦卑之姿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走向万物共生的未来。
现场观众参观《苍穹》 ©Pills Architects
《苍穹》实景照片 ©Pills Architects
《苍穹》实景照片 ©Pills Architects
张子岳、袁烨《100个事实》:日常建筑的民主解构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热气建筑创始人张子岳与袁烨,以一座上海公共厕所为研究案例,通过考现学的方法将集体智慧以一种可被发掘地、碎片化地方式呈现出来,邀请人们关注被忽视的日常空间中复杂的作者性。
《100个事实》展览现场照片 ©DigitalFUTURES
《100个事实》展板细节 ©DigitalFUTURES
李翔宁副校长莅临现场指导:从“中国智慧”到全球议题
同济大学副校长李翔宁教授莅临双年展现场指导时指出,中国建筑实践正经历从“文化符号表达”到“全球问题应答”的范式跃迁。他以CO-POIESIS项目为例,阐释设计哲学的当代实践价值:“当袁烽教授团队用台风灾木重建展亭,当王子耕团队将工地废料转化为宇宙叙事,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东方智慧的具象化。”
李翔宁副校长莅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现场指导 ©DigitalFUTURES
作为2018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我们的乡村”策展人,李翔宁特别关注乡村智慧与智能技术的对话:“七年前,我们通过竹艺村向世界展示乡建的技术伦理;如今,袁烽及何斌团队的人机协作算法与邵甬的塱头古村活化,延续着用本土方案应对全球危机的路径。”
现场合影 ©DigitalFUTURES
现场合影 ©DigitalFUTURES
现场合影 ©DigitalFUTURES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2025年5月10日—11月23日
展览地点:
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主展馆(CO-POIESIS、循环手册、塱头实验、100个事实)
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中国馆(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