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下午,“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大厅开幕,同时开启的还有“溯流而上:央美建筑青年创作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
“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继成都展之后,回到了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精选了建筑大师矶崎新于过去近三十年间,在中国的众多作品中所做的十个建筑和城市设计项目。每个作品都饱含深刻的历史意识、丰富的当下意义、积极的中外对话和有力的空间语言。
回家:“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展览开幕合影)
“溯流而上:央美建筑青年创作展”,参展的15家设计机构的17位参展人均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培养的杰出校友,他们的作品体现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独特的教育环境塑造的专业素养和社会关怀,捍卫了建筑作为人文艺术的核心价值,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溯流而上:央美建筑青年创作展”(展览开幕合影)
13:00,“溯流而上:央美建筑青年创作展”导览先行开始,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傅祎教授和北京建筑大学金秋野教授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缘起、目的和学术主张,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创始人张宝玮先生和展览学术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教授分别致辞,各位参展校友依次介绍了自己的展览作品,并与出席开幕式的老师、校友,各界来宾和媒体进行了交流。
14:00,回家:“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展览正式开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崔冬晖教授介绍了本次展览的机缘及核心内容,同时又回忆了矶崎新先生从21年前至现在“回家”的点滴,并介绍到会嘉宾: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中央美术学院人事处处长杨杰、中央美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徐新立、中央美术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吴琼、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朱涛、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胡倩、《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兼北京超城事务所创始建筑师车飞、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书记傅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书记李琳、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程启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何可人等。
后由中央美术学院林茂院长进行致辞,致敬了矶崎新先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印记,并鼓励年轻人学习其“如何让建筑扎根文化、连接未来”的持续探索精神。
最后策展人朱涛教授与胡倩女士共同为大家导览了展览作品,并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开幕式结束后,嘉宾移步美术馆学术报告厅,进入学术研讨会环节。学术研讨分为两个圆桌论坛。
论坛一:“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圆桌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史洋副教授主持,围绕“矶崎新与央美”“建筑与艺术”“矶崎新与当下”等议题,策展人、香港大学朱涛教授指出,矶崎新以“世界公民之眼”审视中国建筑,融合传统与未来,回应快速城市化中的文化张力。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先生则深情回顾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建设过程,强调正是基于对矶崎新的高度信任,才促成这场跨越制度与文化的深度合作与成就。再次强调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培养具有艺术家素养的建筑师”的办学理念,强调建筑应具有文化自觉与美学判断,强调坚持区别于传统工科路径的独特方向。并给参展“溯流而上:央美建筑青年创作展”的校友打出了88的评分,殷切希望央美建筑学子继续努力。
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工程负责人、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谢小凡教授分享了“由信任支撑起的责任”,并强调尊重原作不容忽视。中央美术学院程启明教授则从“格物”到“格空间”的思辨出发,解读矶崎新设计背后的哲学内核。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车飞教授与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胡倩教授分别从交往经历出发,强调矶崎新在“矛盾中构建生命力”与“技术中融合情感”的人文姿态。
论坛二:“溯流而上”圆桌论坛聚焦央美建筑教育的独特路径,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书记李琳教授主持。中央美院副院长吕品晶教授回顾央美建筑教育体系建设历程,强调“艺术家精神”始终是央美建筑的核心,而学生们的质疑、抵抗和不断自我反思,促进我们建立和完善央美建筑教育教学体系,如今20年过去,更应总结经验、重建目标,“不仅是因为行业下行,而是因为我们到了必须重新思考建筑教育走向的历史节点。”
现场的多位专家学者也对展览及央美建筑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教授指出,美院建筑师群体已成规模,应从“个案”走向“系统叙述”。展览策展人之一、北京建筑大学金秋野教授感慨“由心而发”的表达正是美院建筑师群体的真实特质,认为这次展览像一次逆流而上的溯源之旅,看似是作品的集中呈现,实则是创作方法和教育背景的追踪,许多今天发生的事情,其实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建筑师王辉认为美院建筑的几代人,前赴后继地在非主流语境中坚持各自的信念,在课程设置、创作实践与教育方法中慢慢建立起一种“彼此理解”的系统,这是一种艰辛的过程,但也正是这种“彼此”的存在,让这条路径具备了持续生成力量的可能。香港大学朱涛则从建筑教育与艺术学院的关系说起:“央美开设建筑系不仅是历史的回归,更是开辟新的可能性。”策展人野城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已能处理大部分标准化设计任务,而建筑师真正不可被替代的是感受力与“起兴”的能力,这正是央美建筑的特点和强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首席策划吴宇江指出央美应强化自身建筑教育的特色,持续发掘和支持有代表性的教师与校友,他说:“美院的建筑教育体系,完全有条件塑造中国未来的重要建筑力量。”
参展校友代表分别从各自的经历出发,表达了对“央美”身份的认同,陶磊坚持建筑设计感觉在前,逻辑在后;李涵认为建筑应在技术与文化之间应保留“想象的余地”;李道德始终坚持两条设计原则:一是建筑必须优雅和美的;二是创作必须源于真切的情绪冲动——“这两点,都是美院最宝贵的馈赠”;罗宇杰强调,央美的教育给予他最核心的是“对感觉的信任”;李未韬表示:“美院不是要你走哪条路,而是让你走出自己的路”,央美建筑青年集体性的呈现了“艺术直觉”与“技术理性”平衡的共性特点。
展览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书记傅祎教授表示此次展览是对央美建筑教育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检阅,是矶崎新老先生和央美建筑设计后生一起“回家”。
展览现场照片:
展览1——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
展览2:溯溪而上:央美建筑青年创作展
展览资讯
“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展
“溯溪而上:央美建筑青年创作展”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展期:2025年7月15日-8月24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大厅、一层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