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4 月24 日,北京绿十字与信阳平桥区政府合作的平桥区可持续发展“郝堂茶人家”项目研讨会在平桥区委党校召开。这个会议决定了郝堂的命运,也让孙君开始在这里一点点实现梦想。
郝堂村格局很美,是典型的散集式村落。村里有一棵300 多年的古银杏树,男女老少视其为村的灵魂,原来还有一个庙叫昭庆禅院,在文革的时候毁掉了,可是这几个村干部保存了三个字。而留在村里的东西就是善缘,善根。所以,村民们愿意把土地拿出来,合并在一起,围着村庄种上90 亩的荷塘,只为开出一个美丽的花季。
“我们在郝堂村的系统性规划和设计也把多年的实践都在这里做了一个很漂亮的沉淀。在郝堂坚决不让一个村民搬出村庄,不拆一个农民的房子,不砍一棵树,全力修复而不是建设,确保外出打工的人回家能找到自己的家。”
郝堂村结合了最古老的文明和最时尚的元素,或许,是把一种古老的美丽在现代的建筑与环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孙君一说到今天的规划与设计就痛心疾首。今天的规划与设计本质上是对乡村文化的一种破坏,而这种破坏性的规划设计超过了近300 年的任何一个时代,并且是以合法的形式在破坏。郝堂项目是一次反常规的规划与设计,是用作品与感受来验证孙君的理念与思想。他说“规划不能落地就是骗钱,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就是谬论,文化不能助推文明与正气就是堕落,而乡村建设不像乡村就是一种破坏!”
这是郝堂的意义。
经过多次对郝堂村进行考察和调研后,与河南信阳平桥区政府合作,在信阳平桥区开展新一轮的乡村建设实践——郝堂茶人家。这个项目涉及到村民自治、文化修复、建筑艺术、水利交通、生态环境、乡村规划、民俗文化、健康与生计、有机农业、金融互助、乡村旅游、乡村岗位培训等诸多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造和试验。目的是通过项目的系统实施,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具体化,成为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典范。孙君说,这是10年乡村建设的集大成者。
信阳郝堂村项目的优势是市区领导思想开放,有较强的开拓精神,政府配套合理,村干部能力强,有较强的进取精神,社会各界精英支持也较多。项目从生活层面进入,从开展观念转变的培训着手。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关乎民生而广受欢迎,资源分类和搞好卫生的工作成本低见效快,对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搞大拆大建,重视旧村的保护。旧村保护体现了时代性的记忆,启发干部和村民对旧房价值的认识和审美观念的提升,让村民在熟悉的环境中改变自己,懂得生活,激发生活的热情。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的理念,进行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实施过程奠定了村民自治的基础,郝堂村逐渐成为保持传统农耕文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郝堂不做详细规划,只有一个目标与方向,是一个动态下的乡村规划。郝堂规划不在孙君本人心里,而在村干部的脑子里。孙君做的事本质是在完善村干部的梦想,让村干部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人。只有村干部弄不明白的时候,他才会指导与引导他们。
孙君说:“乡村建设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村干部的想法,最笨的做法就是我们去做村干部的事。乡村几千年来的规划是自然产生的,不是一夜完成的,是一点点从土地中长出来,不是从计算机中生出来的。我们不要与理论和国家行业标准说理,不要与专业的设计院评说,我们用作品说话,我们用标榜来证明乡村规划的专业性。”
很多农村的年轻人在城里面并不能找到归属感,能在城里真正安定下来的是少数,更多人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关于农民工的问题报道铺天盖地,他们建设了城市,城市却不属于他们。而当他们想回家的时候,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郝堂始终在把握这样一个尺度,一是村庄,二是茶文化,三是生态平衡,四是文化修复,最后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郝堂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经营出来的,营造一个鲜活的有温度的,有规矩的,重要的是农民支持并积极参与的,同时又有一定权利与义务的郝堂村。郝堂人心灵在发生变化,生活也在悄悄转变,行为与心灵渐渐走向我们设想的乡村。
对郝堂项目,孙君倾心而为,亲自记录,亲自把握每一个细节,每一张图纸,包括郝堂的建筑与村庄定位。把新的乡村建设理念融入在规划与设计之中,把文化与艺术埋藏于一笔一划之中,把村民的愿望植入到一砖一瓦的过程中。所以郝堂的房子才会每个都不一样,桥也如此多形。因此,郝堂才会有那么多的文化与艺术细胞。
乡村的视觉艺术是大自然的艺术,更是全村民参与的艺术。每个房子,每条道路,每座小桥,每朵路边的小花,都是乡村的视觉艺术。这种艺术可以换回乡村久违的自信,失去的民俗,忘却的乡规,城市的乡愁,让郝堂充满了生机。所以,当你来到郝堂,更能享受一次乡村的视觉艺术。
其实,艺术就在我们的身边。郝堂,就如这样一场乡村视觉艺术的盛宴。
我们用艺术营造了梦想,也用梦想还原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