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Gentle Man云·绅」蒋友柏作品展在上海养云安缦酒店古宅「留侯遗徽」举行,此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5日。身为一位多元跨界创作者、数字艺术策展人、设计师和艺术家,蒋友柏执着于中国历史典故与东方文化内涵为根基,以呈现设计事业之外,最纯粹的艺术情感,与全方位的艺术创作。
他自小浸润在书画水墨养分与西方教育环境中,在绘画上,以一种诗书画的超融合,将动物作为唯一的、最大的、最丰富的艺术主题。用毛笔和丙烯画出细节的写实感,像对待人一般,为动物描绘肖像,再以近乎西方表现主义的笔触,用水与油漆勾勒出山水远景,然后用油漆笔落款的英文题诗,呢喃出动物们无国界的思绪,同时,也是融合中西方文化的沉思自语。
在雕塑上,他延续东西方诗歌和绘画交织的二维空间,转化为 "雕塑出自己的绘画世界",将诗画合一的精神空间化为有形,将沉思转化为现实,将静止转化为移动。
在雕塑语汇中,他以真空的手法,表达一种不存在物质的空间状态。在一个特定空间里,把地球上赖以为生的空气抽掉,却能让食物保鲜,让物质体积变到最小,成为日常生活里真空技术最普遍的应用。这个“把最基本的拿走,竟能留下最核心的”概念,贯穿了他的雕塑创作思维。
绘画或雕塑,任何技术形式与材料,都成为响应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方式。此时“艺术”与“设计”已经没有先后、没有大小、也没有为别人还是为自己辩论。他不断用自己的方式,去把心中的中西文化,与当代潮流“缝”起来。
此次展出作品,均是蒋友柏2020-2021年的最新创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无预期的变动与那里也不能去的被动,促使蒋友柏在每日的艺术创作,进入修行般的巨量投入,出现了质变。在展览现场, 网易设计有幸采访到这些作品缔造者蒋友柏,听听这位跨界设计师对于人文与艺术的独到见解。
以下为采访实录>>
网易设计:在您快20年的设计生涯之中,您专注于东方文化为核心的商业设计方案,您认为东方文化在您的创作中会以什么样的形式体现?
蒋友柏:中国文化原本就是我的源头。俗话说:“如鱼得水”。水是什么?就是一种舒适。我很喜欢东方文化,包括中国历史和传统工艺等,常年浸润其中,它已经融进了我的设计。如何体现它?我的确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这是设计过程中很自然就会发生的一件事。
我在西方美感中自在,却是在中国文化中舒适。所以,我比较喜欢用“缝”的概念去表现,而不是“融”。在我看来,“融”这个概念基本上是设计者在表现自己,而非表现文化。设计要经过自己的诠释,基本上的做法就是把新跟旧“缝”在一起、放在一起,它们自然会产生一种变化、一个新的场景,会让大家去思考或者是感受到一些东西。按我自己的说法,就是让鹤立鸡群的鹤舒服,鸡自在的设计表现手法。
网易设计:您曾说,要为土地建立品牌,能否谈谈这其中的原因?
蒋友柏:后新冠时期,土地品牌更为重要。当大家更注重在地性时,我却更注重土地性,其实“在地”一词里面就包含了很多东西,例如人文、资源,甚至气候。土地是我觉得更纯粹的一件事情,我们喜欢弱建筑,让山林和当地建筑融为一体。人,是因为自然而活。自然不会因为人而存在。所以,要尊重大地。
我一直认为盖房子容易,拆房子很难。所以在做土地品牌时,设计师要去思考的是在50年、100年后它会如何自然生长。比方说怎么创造一个自然生态圈?当我们种好对的植物,造好对的池塘,自然就会有鱼来游,有鸟来啄食,有动物来活动,最后人类也就来了。而不是摇旗呐喊:“大家都过来吧”,这不是我想做的。
现在有人开始谈论农村改造的“共生内容”。这在提升人文面与生活面是好的。这是一个堆土的工程,堆得实会永远改变生活水平。这个课题对我来说却太大。人过40,只能量力而为。所以,我专注在找出土地现有的特征,再借由设计转化为可以吸引人的大地纪念品。不论是以建筑、室内、商品、体验……的形式,做到让大家看到、知道、靠近、爱上、甚至习惯,完整土地的生态圈。这样下来,适合的人,自然会靠近。
网易设计:您一直致力于用新材质与新技术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赋能,能否为我们举例谈谈设计者如何实现这一想法?
蒋友柏:我觉得绝大部分的设计者很难实现这个想法,因为他们太想要表现自己了,这是我这几年来所观察到的。太多设计师想要告诉大家“我就是很厉害的设计师”,在他们的作品里鲜少看到关于人和商业的思考。现在零售空间的设计能够比较直接地反应这一状况,明明这家店是TOYOTA的定价,设计师却做成法拉利的氛围。其实,设计者只要以甲方的需求为目标,而不是急于展现自己,设计的赋能应该都可以展现。
现今的技术,已经进步到不需要设计者样样精通。只要想得到,就做得到。当技术不是问题时,用什么心态做?就是核心问题了。我比较喜欢缓一缓,去思考我该如何去用设计来帮助人。所以我的设计中,会尽量把“我”这个元素压到最少,至多20%,其它都是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用心做设计,是我对每一个作品的态度。
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我相信大家的思考点都不会在如何表现自己上。因为我们需要活下去,要活得更好。所以设计一定要回到人,回到商业,务实地做这件事,这是我所坚信的。
网易设计:除了设计师与策展人的身份之外,您还是一位艺术家,这样的跨界创作经历给您的设计思路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蒋友柏:艺术是诚实的自私,它谈到的是感性,更侧重哲学层面。设计是逻辑的商业,是一种科学,科学讲究理性,这是根本的不同。在这个不同下,设计成为一种专业服务,而艺术则为自我的分裂。
但我们做设计时可以不感性吗?那就做不出感动人的作品。做艺术时可以不理性吗?那做出来的东西可能没人能看得懂。所以我不认为我有多重身份,我只是在一个核心技术上,延展出来多条平行线。
网易设计: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此次云·绅作品展您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者思考?
蒋友柏:对我来说,我跟我的创作,尤其艺术类,在完成那一刹那,我们关系就已经结束了。它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会找到对的人,去到对的地方,所以我很少去谈我的作品。
受新冠疫情影响的这两年,由于闭门不出,我专心创作,积累了一些作品,而整个心态过程从期待、绝望、再期待、又落空……这种上下起伏中变化,作品的丰富度反而变高了。之后,我又开始做雕塑,疫情期间,有太多的时间去创作,因此这次带来的雕塑作品也不错,我个人很喜欢,所以另一层面来说也是好事。
网易设计:从业多年,您现在秉持怎样的设计观与艺术创作观?
蒋友柏:现阶段的设计,是一个人品、品味、与经验的输出。我一直认为,设计是在商业矩阵下,用非现有逻辑解决现有逻辑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近几年,我一年只做10到12个案子,每个项目我自己从头跟到尾,基本上不太放手。以前一年可能做100到200个项目,到后来实现后我看到都不知道这是自己的作品。所以第一个观点,我认为是“纯粹”,我有多少本事,做多少事。我也过了所有时间都给到客户的阶段了,现在更希望有更多时间去和小朋友相处,去做一些艺术创作,这是一个选择“自在”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设计也是一样。做“自在”的设计,是现阶段我的观点。
网易设计:对于现在从事艺术跟设计行业的年轻人,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蒋友柏:首先我不认为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思考过什么叫做设计,科技的发展让从事这一行业变得太方便了。从前我们做建筑设计,光是透视图就有庞大的工作量,以前做体量分析要查阅各项法规,现在不是,电脑会协助设计师完成大部分的工作。
当设计变简单的时候,设计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命题。对我来说,这个阶段,设计就变成某种“人品”和“品位”的呈现,这两者只能靠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它不是毕业就有的。设计也不可能再是一个风光的行业,黄金十年已经过了。现在设计是一个很务实的行业。倘若年轻人追求风花雪月或是光鲜亮丽,就建议不要做设计。
设计会越来越难做。因为科技发展,很多技能将被取代。因为疫情影响,很多机会将会不再。设计是一项商业服务,他必须符合商业逻辑,不能以成本为中心,必须以利润为中心。当设计师不能了解这一点时,我不相信他的设计有能力发挥其价值。
艺术更是如此,它靠的是运气与苦工。首先要能“创”。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肌理,然后持续地、诚实地创作,找到如何在规矩中有自由。此外,艺术真的需要很多的运气。很多学艺术的小朋友会问我为什么艺术竟然做得还可以?我说是运气。因为我不相信自己是艺术天才,五百年才会出一个天才。我认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去累积、去努力、去创、去破、去达成自己的风格,但是,要得到学术和市场的认可,既要有流动性,还要有定价性,这些都是运气,没有一个是可以靠实力得到的。
那么如何拥有运气?其实又回到了你怎么做人这件事上。如果真的好好做人,运气就好一点,没有好好做人,运气就不会来光顾。所以,我给到设计与艺术行业年轻人们的建议就是,回归到自身去思考,该如何好好做人。
以下为作品简介>>
绘画作品:梦系列、光系列
蒋友柏说自己的绘画:「每一个阶段,都是直接反应当时的状态…...。一开始的画,有着大留白。因为是细语。小声的说出自我。再来,碰上了新冠的疫情,一切计划,只能重来。这时,重生变成一个念头。所以背景开始出现颜色,各种不同的色彩表达着当时的思绪…...。当情绪的变化经由释放而开始再次稳定时,心中出现了过去遗忘的梦,所以在《梦系列》画中,出现了模糊、挣扎、幻想、甚至是嘶吼…...。而最后,了解到,原来人真的都是破碎的,所以光才能进来。这时,就出现了《光系列》。」此次展出的画作,即是艺术家从梦系列到光系列的一个旅程。
雕塑作品:豹变系列
中国《易经》,以「君子豹变」形容智者的蜕变。
2021年, 蒋友柏开始以豹为主题, 不断变化,不断深入探究各种媒材表现,也不断探索自己。本次展览将展出5件首次以豹变为主题的潮雕塑《Forward》,以及一对不锈钢金属雕塑,首次以真空为概念,探讨蜕变的时间与瞬间。